为深化课程改革创新,提升教学质量,3月13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春季学期“形势与政策”课集体备课会。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媛艺及教研室全体专兼任教师参会。会议围绕上学期工作总结、新学期教学部署、专题说课展示展开,为新学期课程建设指明方向。
会议伊始,教研室主任李敏全面总结了上学期教学工作。她指出,教研室以“中国式现代化”为主线,构建了9大教学专题及配套实践任务,强化了课程的理论深度与实践结合。同时,她直面不足,提出本学期将优化课程更新流程、精简学生PBL任务,提升针对性与可操作性。针对新学期教学安排,李敏强调重点任务: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,通过充分备课、课堂互动及师生沟通提升学生满意度;二是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,更新实践任务并完善课程资源;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课题、论文撰写及教学竞赛,推动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。
在说课展示环节,三位教师分别围绕核心专题展开分享。王静老师围绕专题一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》,从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切入,强调文化强国的历史意义与新时代文化建设成就,提出以创新转化赓续文脉、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践路径。秦光银老师围绕专题三《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》,结合人口发展趋势与热点问题,解析少子化、老龄化的挑战与机遇,系统阐述提高人口素质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的改革举措。刘世涛老师结合专题五《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》,立足教育强国的战略意义,总结我国教育体系的历史性成就,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深化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建设方向。
会议最后,张媛艺作总结指导。她强调“形势与政策”课是学生了解国情世情、把握政策方向的重要窗口,要求教研室严格落实“每学期集体备课、每月两次教研活动”的常态化机制,以高标准推进课程建设。她指出,全体教师需紧扣时代脉搏,创新教学方法,将课程打造为兼具思想性、实践性与影响力的育人阵地,助力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据悉,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次备课会为契机,持续深化教学改革,推动“形势与政策”课提质增效,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。
(撰稿:李敏)